根据搜索结果中关于驳船夜间作业及负载测试的相关规范,结合船舶安全管理要求,整理夜间作业负载测试规范如下:
一、测试前准备
设备检查与适航性确认
检查船舶动力系统、锚机、绞缆机、照明设备等关键部件,确保其正常运行
确认驳船稳性参数、承载面载荷能力及自由液面修正后的允许重心高度,避免超载或重心偏高
货物积载与加固
按《驳船积载要求》(JT/T 1435-2022)规范货物堆放,确保货物纵横向分布均衡,重大件货物需采用捆绑加固(如钢索、卡环等)
易滚动或分段装载的货物需设置制动装置,防止运输中移位
环境与风险评估
评估夜间作业水域的水深、风浪、能见度及交通密度,避开主航道、锚地等复杂区域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切断、通信联络及快速脱离程序
二、测试过程规范
负载限制与动态监测
负载不得超过驳船设计载重能力,动态监测船舶纵倾、横倾及吃水变化
使用无人机或红外热成像设备实时监控货物状态及船舶结构形变
操作流程控制
夜间航行需开启航行灯、信号灯及应急照明,确保能见度符合《国际海上避碰规则》要求
作业人员需穿戴反光标识服、救生衣,禁止在甲板泼水或堆放障碍物
通讯与协作
通过专用频道保持船岸、船船间通讯畅通,使用标准化指令协调操作
多船协同作业时,需指定总负责人(POAC)统一指挥,明确各船职责
三、安全与监控措施
照明与防护
采用无人机照明系统或系留式探照灯,确保作业区域光照强度≥50 lux
冰、雪、霜天气需及时清理甲板,防止滑倒
环境监测
搭载气体检测仪监测硫氧化物(SOx)、氮氧化物(NOx)等排放,避免污染
通过船运交通管理系统(VTS)实时监控船舶位置及周边交通
四、测试后评估与记录
数据记录
记录测试期间的负载值、船舶响应(如横摇角、吃水变化)及环境参数(风速、浪高)
在油类记录簿或航行日志中详细登记测试过程及异常情况
合规性检查
核查是否符合《MARPOL公约》附则I及《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安全监督管理规定》
对不符合项进行整改,并重新验证负载能力
五、特殊场景要求
浅水区作业:需评估触底风险,限制船舶升沉运动幅度
多船过驳:执行STS操作计划(船对船过驳),确保软管连接及应急切断程序
以上规范需结合具体作业场景调整,并参考最新版《驳船积载要求》(JT/T 1435-2022)及海事部门要求执行。如需完整技术细节,可查阅51214等来源。
【本文标签】 驳船夜间作业负载测试规范
【责任编辑】鸣途电力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