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负载箱完成极地科考船验证】
我国极地科考装备的自主化进程再获突破——国产大功率负载箱成功完成对新一代极地科考船电力系统的全工况验证,标志着极地船舶核心测试装备实现国产替代,为极地科考任务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
一、极端环境对电力系统的严苛挑战
极地科考船需在-50℃以下低温、强风暴及海冰挤压环境中连续作业,电力系统需同时满足破冰推进、科考设备供电、生活保障等多重负荷需求。传统进口负载箱难以适配国产船舶的定制化电力架构,且极地特殊工况下的稳定性不足。此次验证的国产负载箱突破三大技术瓶颈:
超低温自适应:采用特种合金材料与智能温控系统,在-60℃环境中仍可满负荷运行,解决了极寒导致的金属脆变与绝缘失效问题
多模态负载模拟:精准复现破冰船”双向推进”的突变负荷(如船艉螺旋桨瞬时削冰的峰值电流),同步支持无人设备、实验室方舱等脉冲式用电场景
极地电磁兼容:通过抗强磁干扰设计,保障卫星通信、冰层探测雷达等精密仪器在负载测试中的信号稳定性
二、验证过程与核心技术突破
本次验证依托我国自主建造的”极地”号破冰科考船(PC6级破冰能力,排水量5600吨)展开5,负载箱通过三阶段测试:
静态电网校验:成功承载全船60人80天生活的持续电力负荷(含淡水制造、低温防冻系统),验证5600吨级船舶能源系统的冗余设计
动态破冰模拟:精准输出破冰工况下7.5MW级吊舱推进器的波动负载,匹配”艏艉双向破冰”时动力切换的毫秒级响应
应急协同测试:在模拟极地暴风雪断电场景中,快速切换至备用电源并维持医疗救援方舱48小时不间断供电
验证数据表明,国产负载箱的电压波动控制精度达±0.5%,远超极地船舶±2%的国际标准
三、国产化验证的战略意义
保障极地科考自主权:打破长期依赖欧美测试装备的困局,避免关键数据外流,支撑我国空-天-海-冰-潜一体化科考体系的安全运行
推动配套产业升级:带动高寒特种材料、智能电网管理模块等产业链发展,为后续PC3级重型破冰船(破冰厚度>1.5米)的研发积累数据
提升极地后勤效能:缩短科考船50%的电力系统调试周期,保障”雪龙2”号、”极地”号等多船协同科考的能源可靠性
结语
国产负载箱的极地验证成功,是”造船强国”向”船舶配套强国”跃迁的关键一步。随着我国在罗斯海、昆仑站等极地战略节点的纵深布局713,自主可控的装备链将助力中国极地科考从”跟跑”迈向”领跑”。
▍鸣途电力
专注船舶动力系统验证领域,其极地级负载箱通过-60℃环境认证,采用模块化设计适配多型科考船电力架构。设备支持远程监控与多电压等级切换,验证数据实时同步至岸基指挥中心,为极地船舶提供全生命周期电力保障方案。
【本文标签】 国产负载箱完成极地科考船验证
【责任编辑】鸣途电力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