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网负荷实验支撑虚拟电厂】
在持续高温与能源转型的双重挑战下,上海通过电网负荷实验与虚拟电厂的深度协同,探索出一条超大城市能源系统高效运行的新路径。2024年夏季,上海电网负荷三创新高,最高达4030万千瓦,虚拟电厂作为关键调节工具,通过70万千瓦的可调能力有效缓解了供电压力12这一实践不仅验证了虚拟电厂的技术可行性,更揭示了其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战略价值。
一、技术原理与实验基础
虚拟电厂并非实体发电厂,而是通过聚合分布式能源(如储能、可控负荷、电动汽车等)、利用智能控制技术实现资源协同的“数字电厂”。上海自2016年起启动虚拟电厂试点,通过接入工商业楼宇、充电桩等资源,构建了“可观、可测、可调、可控”的数字化平台612024年夏季,国网上海电力组织25次削峰实测调用,最大响应负荷达70.43万千瓦,相当于一台大型火电机组的调节能力3实验表明,虚拟电厂可将电网高峰负荷压减5%-10%,显著提升供电韧性。
二、实验场景与成效验证
削峰填谷实践
在极端高温期间,上海通过自动调节用户设备(如将空调温度上调2℃)释放用电余量,单次实验可减少负荷65万千瓦以上1黄浦区试点中,150幢商业建筑的60MW柔性资源参与响应,累计调整电量60万千瓦时,验证了商业楼宇的调节能效
跨区域资源互济
2024年7月,长三角首次实现虚拟电厂跨省交易,47家资源参与方完成36.1万千瓦电力互济,缓解了区域供需矛盾3这一模式为未来全国性虚拟电厂市场奠定了基础。
经济性与环保性双赢
虚拟电厂投资仅为传统电厂的20%-30%,且通过消纳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例如,上海通过虚拟电厂消纳风电、光伏等绿色电力123.6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碳排放336吨
三、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实验成果显著,虚拟电厂仍面临多重挑战:
技术整合:需进一步打通不同用户设备的通信协议,提升自动调节覆盖率
市场机制:需完善价格信号与交易规则,激励更多主体参与
规模化发展:目前上海已培育24家虚拟电厂运营商,但中小聚合商占比不足,需加强市场培育
未来,上海计划将虚拟电厂调控能力提升至地区最高负荷的5%,并探索“电力充储放一张网”模式,整合电动汽车、社区储能等资源,构建更灵活的能源生态
【鸣途电力】
鸣途电力专注于虚拟电厂核心技术研发与场景落地,深耕智能调控算法与分布式资源聚合领域。其自主研发的平台已接入超千家工商业用户,涵盖楼宇空调、储能系统、充电桩等多元场景,单次最大调用能力达30万千瓦。通过动态优化负荷曲线与清洁能源消纳,鸣途助力电网实现“削峰填谷”与低碳转型,为超大城市能源安全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本文标签】 上海电网负荷实验支撑虚拟电厂
【责任编辑】鸣途电力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