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船货舱分布式负荷实验填补技术空白】
随着全球能源运输需求的激增,超大型油船(VLCC)的建造技术成为衡量船舶工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在这一领域,货舱结构强度测试长期依赖传统集中式加载模式,存在测试精度不足、局部应力分布不均等问题。近日,鸣途电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主导的”油船货舱分布式负荷实验系统”成功填补了这一技术空白,为船舶制造业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一、技术痛点与行业需求
传统油船货舱测试采用单点集中加载方式,难以模拟真实航行中多区域、多频次的复杂载荷环境。尤其在应对极端海况时,货舱底部与舱壁的应力分布差异显著,集中式加载无法准确反映结构薄弱点。据国际海事组织统计,2018-2023年间因货舱结构失效导致的油轮事故中,37%与测试方法缺陷直接相关
分布式负荷实验系统通过在货舱底部布置200-300个智能加载节点,结合实时传感网络,可精准模拟波浪冲击、货物晃动、温差应力等复合载荷场景。该技术突破体现在三个维度:
空间覆盖:节点间距控制在0.5-1.2米,实现货舱全域应力监测
动态响应:加载频率达5Hz,满足恶劣海况模拟需求
数据融合:集成FEM有限元分析与机器学习算法,误差率<1.5%
二、实验系统的创新架构
鸣途电力研发的分布式系统包含三大核心模块:
智能加载单元:采用模块化设计,单体承载能力达500kN,支持无线组网与远程控制
传感网络:部署1000+个光纤光栅传感器,采样频率1kHz,抗电磁干扰能力提升400%
数字孪生平台:构建三维应力云图,实现载荷-结构-环境的实时耦合仿真
在江南造船31.9万吨VLCC实船测试中,系统成功捕捉到货舱后端0.3m高度处的应力突变点,较传统方法提前12小时发现结构隐患。该案例验证了分布式加载在以下场景的优势:
新船型首制验证
船舶改装强度复核
船体疲劳寿命评估
三、行业应用价值
该技术的突破带来三重变革:
建造效率提升:测试周期从45天缩短至18天,坞期占用减少60%
安全标准升级:使货舱结构安全系数从1.67提升至2.
经济性优化:单船结构材料成本降低8-12%,维护费用下降35%
目前,该系统已应用于12艘超大型油轮建造,累计完成2300小时实船测试,相关数据被纳入《船舶建造规范》2025修订版。鸣途电力正联合船级社开发AI辅助决策系统,未来将实现载荷方案的智能生成与风险预警。
鸣途电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鸣途电力深耕电力检测设备领域15年,持有36项发明专利,通过ISO9001:2015认证。公司自主研发的分布式负载测试系统、高压岸电检测装置等产品,服务全球2000+能源项目。其独创的”云-边-端”测试架构,可为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等领域提供全场景解决方案,累计减少船舶建造事故率28%,推动行业技术标准升级。
【本文标签】 油船货舱分布式负荷实验填补技术空白
【责任编辑】鸣途电力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