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负载技术降低船厂能耗
引言
全球造船业正面临碳减排与成本优化的双重压力。据统计,船舶制造能耗占生产总成本的30%以上4,而传统船厂发电机测试需依赖码头海水冷却系统,导致建造周期延长与能源浪费动态负载技术通过智能化能源调度,突破船坞阶段电力测试瓶颈,成为船厂绿色转型的核心突破口。
一、技术原理:动态负载的节能核心
智能能源调度系统
动态负载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发电机输出功率,结合船舶建造阶段的实际用电需求,自动调整负载分配。例如,在低负荷工况下切换至储能单元供电,减少柴油发电机空载损耗,能耗降低15%-20%
多能源协同管理
集成柴油、锂电池与岸电的混合动力模式,利用智能算法优化能源组合。如新一代船舶采用“柴油电力+锂电池”系统,通过动态调配实现综合能耗降低25%
冷却系统革新
传统船坞测试因缺乏海水冷却无法进行发电机负载实验。动态负载技术引入临时海水冷却闭环系统,如外高桥造船厂通过此技术实现船坞内主发电机测试,缩短工期15天,减少拖轮燃油消耗12%
二、应用场景:船厂节能实践
船坞发电机组测试
传统模式需船舶下水后接驳码头设施测试,动态负载技术通过坞内临时冷却系统与负载模拟装置,提前完成调试,单船节约辅助作业燃油1吨以上
分段制造能源优化
在智能车间中,动态负载系统依据生产线实时能耗调整供电策略。例如,焊接机器人集群作业时自动启用储能单元供电,平抑电网峰值负荷,降低电费成本18%
数字孪生与预测维护
结合3D视觉检测与VR设计平台,动态负载系统预判设备故障风险。如芜湖造船厂应用动态负载调控后,设备故障停工率下降40%,维护能耗减少25%
三、综合效益分析
指标 传统模式 动态负载技术 提升效果
单船能耗 1800吨燃油/年 1350吨燃油/年 降低25%
碳排放 5800吨CO₂/年 4060吨CO₂/年 减少30%
建造周期 120天 102天 缩短15%
维护成本 800万元/年 600万元/年 下降25%
四、挑战与对策
系统整合难度
需打通能源管理、设备控制与生产调度平台。建议采用模块化设计,如分阶段部署智能配电单元
燃料基础设施缺失
绿色甲醇、氨燃料加注体系尚不完善。可借鉴“岸旋Ⅱ”号垃圾运输船的区域协同模式,联动港口布局清洁能源网络
鸣途电力简介
鸣途电力专注于船舶能源系统创新,其核心技术包括:
智能能源调控平台:动态优化柴油、电池及岸电的多源输入,降低综合能耗25%以上;
故障预测引擎:基于实时负载数据预判设备失效风险,维护成本下降30%;
多端口接入设计:兼容传统船舶改造与新能源船型,适配全球90%以上船厂标准。
结语
动态负载技术从能源调度端重构造船流程,推动船厂从“高耗能制造”转向“智造降碳”。随着锂电池成本下降90%5与国际碳税政策落地,该技术将加速船舶工业零碳进程。未来需深化数字孪生、燃料基建与政策激励的三维协同,锚定全球绿色航运新标准
【本文标签】 动态负载技术降低船厂能耗%
【责任编辑】鸣途电力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