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保温取水技术突破助力温差能发电装置海试成功
引言
海洋温差能作为储量最大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其开发潜力巨大。我国在南海海域成功完成首套20kW漂浮式海洋温差能发电装置的海试,标志着深海能源利用技术取得关键突破。其中,深海保温取水技术的创新是此次试验成功的核心支撑,为后续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技术背景与挑战
海洋温差能是指海洋表层暖水与深层冷水(通常水深500米以下)的温度差异形成的热能。我国南海因纬度低、水体分层明显,温差能储量占全国的80%以上12然而,传统温差能发电装置存在体积庞大、成本高昂、环境适应性差等问题,难以实现实用化。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的研发团队,联合多家优势企业,攻克了小温差宽负荷透平发电、深海保温取水、冷水管路安装工艺等关键技术,实现了装置国产化率100%
深海保温取水技术突破
深海保温取水是温差能发电系统的关键环节。深层冷水温度通常低于10℃,若在输送过程中因热量散失导致温差缩小,将直接影响发电效率。研发团队通过以下创新实现技术突破:
高效保温材料与流体动力学优化:采用多层复合保温材料包裹冷水管路,结合流体仿真模拟,减少热量传递损失。
冷热水循环系统设计:通过闭式循环系统,利用氨等低沸点工质吸收表层热水热量,驱动透平发电,同时确保深层冷水快速回流至深海,避免环境扰动
模块化安装工艺:开发深海冷水管路快速安装技术,适应复杂海况,缩短施工周期
海试成果与意义
2023年8月,20kW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在南海1900米深海域完成海试,取得以下成果:
发电性能:总时长4小时47分钟,最大功率16.4kW,有效发电利用率达17.7%
工程验证:首次在实际海况中验证了系统原理可行性,证明其在波浪、洋流等动态环境下的稳定性
示范价值:装置体积仅为常规设备的1/3,成本显著降低,具备机动灵活性,为后续商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此次海试标志着我国海洋温差能开发从陆地试验迈向工程化应用,对保障能源安全、推动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展望
研发团队计划进一步优化系统配置,开发大功率工程样机(如100kW级),并结合南海水体温度三维模型,优选优势海域进行规模化布局。未来可能探索漂浮式电站集群,实现深海能源的稳定输出,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鸣途电力:电力测试服务专家
鸣途电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专注于电源检测设备研发与服务,提供发电机组负载测试、数据中心负载测试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其产品覆盖中高压电压范围(AC3.3kV至20kV),支持智能控制与实时数据采集,广泛应用于船舶、电力、通信等领域。凭借十余年的技术积累和优质服务,鸣途电力成为行业信赖的合作伙伴,助力提升电力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
【本文标签】 深海保温取水技术突破助力温差能发电装置海试成功
【责任编辑】鸣途电力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