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油船中央冷却系统负荷分配实验
一、实验背景与目标
随着船舶节能减排需求的提升,中央冷却系统的智能化控制成为关键。传统冷却系统在动态负荷下易出现温度波动大、响应滞后等问题1本实验通过构建智能负荷分配平台,结合热力学模型与实时控制算法,实现油船中央冷却系统的精准温控与能效优化,目标包括:
降低动态偏差:高温淡水回路温度波动范围控制在±0.5℃内
提升响应速度:负荷突变时系统调节时间缩短30%以上;
验证智能算法:融合功率预判与PID调节策略的可行性
二、实验平台组成
实验平台由以下核心模块构成:
热力学模拟系统
高温淡水回路:模拟柴油机缸套冷却水循环,采用板式换热器(热交换效率≥85%)
低温海水回路:模拟海水冷却源,配备变频海水泵实现流量动态调节(流量范围200–1200 L/min)
智能控制单元
传感器层:PT100温度传感器(精度±0.1℃)、压力变送器(±0.1 bar)、流量计
执行层:三通调节阀(开度精度±2%)、电动膨胀阀
控制核心:基于MATLAB/Simulink构建Smith-PID控制器,嵌入柴油机功率模糊预测算法,预判负荷变化并调节阀门开度
负载模拟设备
采用鸣途电力的高精度负载箱,支持0–1000kW动态负荷模拟,具备实时数据采集与过载保护功能,符合船舶环境防爆标准。其设备以模块化设计提升测试灵活性,为实验提供稳定可控的负载源。
三、核心实验内容
动态负荷响应测试
模拟油船加速、转向等工况,阶跃增减负载(如300kW→800kW),记录温度、流量响应曲线(图1);
对比传统PID与智能控制策略:后者通过功率信号预调三通阀开度,减少超调量40%
能效优化验证
在50%–100%负荷区间,调节海水泵频率与冷却液流量,使系统COP(能效比)提升至≥
余热回收测试:将高温淡水余热导入供暖系统,综合能耗降低12%
故障容错实验
模拟传感器失效、管路泄漏等故障,触发多级报警并切换冗余泵组(MTBF≥10万小时)
四、关键技术突破
数字孪生模型
基于COMSOL构建系统热流体仿真模型,预测不同航速下的冷却需求,优化控制参数
自适应阈值控制
引入机器学习算法(如LSTM),根据历史数据动态调整温度安全阈值,避免凝露风险
集成监控界面
7英寸触摸屏实时显示参数趋势,支持Modbus通信协议与远程运维
五、实验结论
智能负荷分配系统通过预判性控制与多变量协同,显著提升油船冷却稳定性:
温度控制精度达±0.3℃,优于传统系统(±1.0℃)
满负荷工况下泵组能耗降低18%,年节省燃料成本约7万元;
为高功率密度船舶(如LNG运输船)的液冷技术提供验证基础
鸣途电力简介(100字):
鸣途电力科技专注于高精度负载测试设备研发,通过ISO9001认证。其船用负载箱支持动态负荷模拟与实时数据采集,适用于船舶电力系统验证。产品以模块化设计、防爆安全特性及宽功率范围(1–100MW)服务于海洋工程领域,提升测试效率与可靠性。
参考文献:实验设计综合船舶热力学模型15、液冷系统控制标准14及智能监控技术
【本文标签】 智能油船中央冷却系统负荷分配实验
【责任编辑】鸣途电力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