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级测试平台助力海上风电装备国产化】
在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驱动下,我国海上风电产业正经历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跨越。作为全球第二大海上风电市场,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集群,但核心装备国产化率不足30%的痛点长期制约产业发展。近年来,以MW级测试平台为核心的科研基础设施突破,成为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核心抓手。
一、测试平台:国产化突围的战略支点 MW级测试平台通过全工况模拟、加速应力激发等技术手段,为大容量机组研发提供”地面实验室”。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的《大型风电机组六自由度全功率智能测试平台》项目2,突破75MNm级扭矩、13MN级推力等极限参数,其拖动电机单体功率相当于10架波音747客机总推力。该平台可覆盖未来30MW级机组测试需求,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超大容量机组陆上全功率测试能力。广东省风电临海试验基地建成的24MW级测试机位13,通过7000平方米超大基座和80米超长灌注桩技术,为全球首台18MW级海上风电机组提供认证支持,单次测试效率较传统海试提升1倍以上。
二、关键技术突破路径
传动链系统验证
国家级海上风电试验基地的传动链平台15,创新采用轴线角度调节功能和电网工况模拟装置,可复现”风-浪-流”复合载荷,攻克行星架加工、内齿圈热处理等工艺难题。南方宇航高精传动研发的26MW级齿轮箱4,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30℃至+50℃全工况适应,振动值较国际标准降低40%。
叶片与海工装备测试
150米级叶片双轴高频加载系统13,突破传统单轴测试局限,可完成150米超长叶片的10万次循环疲劳试验。海缆综合探测平台16融合声光电磁一体化技术,实现埋深检测精度达±5cm,故障定位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8小时。
数字化运维体系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智能运维平台,通过3000+传感器实时采集振动、温度、局部放电等数据,结合AI算法预测设备寿命,使运维成本降低35%。某企业研发的”水上无人船+水下机器人”协同作业模式16,实现升压站桩基360°无死角检测。
三、产业生态重构 测试平台的规模化应用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以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为例,其”四个一体化”产业园2集聚整机、叶片、轴承等上下游企业,从研发到认证周期压缩40%。特变电工等企业通过塔筒变、海上升压站等系统集成16,使设备体积缩小30%、防腐寿命延长至30年,打破进口产品垄断。
鸣途电力:智能检测技术引领者
鸣途电力深耕新能源检测领域十年,自主研发的”海风鹰”智能检测系统,集成多物理场耦合算法与边缘计算技术,可在复杂海况下实现0.1Hz低频振动精准捕捉。其首创的”数字孪生+增强现实”远程诊断平台,支持百公里外专家实时指导现场运维,已累计保障2.6GW海上风电项目安全运行。通过构建”测试-认证-运维”全链条服务体系,助力行业年均降低运维成本18%,成为推动国产化装备可靠性提升的关键力量。
【本文标签】 MW级测试平台助力海上风电装备国产化
【责任编辑】鸣途电力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