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大学研发的船舱气体检测系统通过TurMass™通信技术突破了金属密闭空间信号传输难题,其核心突破点及技术优势如下:
一、信号穿透与传输能力突破
金属舱壁穿透能力
TurMass™技术采用5G大规模天线、极化码等技术,信号可穿透约30厘米厚的多层钢板1,在钢质油罐测试中成功穿透直径80米的舱体,数据传输成功率100%
对比传统技术:相比LoRa技术,TurMass™在相同带宽下传输容量提升近百倍,速率提高6倍,且支持-150dBm级接收灵敏度,穿透性更强
远距离与低延迟传输
极限通信距离达80公里,视距覆盖60公里,密集城区覆盖6公里
在浙渔科2科考船实测中,穿透多层金属舱壁后传输延迟小于5秒
二、国产化技术自主可控
全链条自主设计
从芯片设计到协议栈完全自主可控,摆脱对进口芯片(如LoRa)的依赖,数据安全性更高
成本优势显著
终端传感器功耗降低40%,部署成本大幅低于国外产品(如挪威Kongsberg、德国Dräger系统)
支持30-240个终端并发通信,单网关峰值吞吐量达200kbps,满足大规模物联网需求
三、多场景监测与应用验证
多气体同步检测
系统集成四合一气体传感器(CO、CO₂、C₃H₈、H₂S),支持丙烷、硫化氢等危险气体实时监测,数据通过三级中继器组网传输至岸基监控中心
实测稳定性验证
在浙渔科2科考船连续20小时测试中稳定运行,初步具备长时间监测能力
2023年12月完成船底机舱至驾驶层四层穿透测试,数据传输至1.15公里外的行政楼
四、产学研合作与产业化前景
技术转化需求
实验室已与舟山本地船企、供油企业接洽,计划定制化部署系统,解决船舱密闭空间监管难题
政策与市场驱动
中国《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通用要求》推动船舶排放监测需求
系统有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降低中小船企安全监测成本,产生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
总结
该系统通过TurMass™通信技术实现了船舱复杂环境下的高可靠性、低延迟信号传输,兼具国产化替代优势与成本竞争力,为船舶修造、燃料加注等领域的安全监测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下一步需加速与产业端合作,推动技术落地
【本文标签】 浙江研发船舱气体检测系统突破信号传输难题
【责任编辑】鸣途电力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