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在电动船舶测试体系的建设上已形成明确规划,2025年是关键节点。以下是综合各来源信息的体系框架及核心进展:
一、技术验证平台:自动驾驶船舶测试
核心载体“惊蛰号”试验船
技术突破:
全球首艘全正向研发的内河全航程自动驾驶试验船,集成中央域控架构(数据通量提升300%)+800V高压平台(能效97.5%)+直翼推进系统(效率提升23%)
支持泊位到泊位自主航行,通过多传感器融合(8颗激光雷达+12个毫米波雷达)实现200米内±5厘米障碍物识别
测试进展:
2025年4月下水,当前处于“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及自动驾驶调试阶段,计划年内启动浙北水域实航测试
二、基础设施支撑:充换电网络建设
充电设施布局
截至2025年4月,湖州航区已建成5处船用充电站(如长湖申线吕山水上服务区),可为船舶提供3-4小时快充服务
2025年目标:充电站增至8处,覆盖主要内河港口,保障电动船舶灵活补能
换电技术试点
与上海、安徽联动研究长三角充换电水上服务区布局,探索箱式电源换电模式(20分钟完成换电)
三、产业生态构建:制造与政策协同
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
总投资52.86亿元,一期规划500亩,聚焦电动船舶制造基地建设,预计2026年投产,年产能达200艘
二期配套充换电设施(100亩,25.6亿元),形成“制造+能源”闭环
政策保障体系
出台《船舶全域电动化实施方案(2025-2030)》,明确2025年目标:
推进8艘以上电动货船商业化运营(累计下水量已达8艘)567;
完成自动驾驶航线实景验证,为规模化落地铺路
四、测试体系意义与挑战
核心价值:
通过“技术验证-能源配套-制造落地”全链条测试,为全国内河船舶电动化提供“湖州模式”
待突破难点:
续航焦虑:现有船舶续航约200公里,仅适用短途航线,混动技术或为过渡方案113;
成本控制:电动船造价为燃油船1.5倍以上,需产业链协同降本(如复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
总结
湖州2025年电动船舶测试体系以“惊蛰号”技术验证为引擎,以8处充电站为网络支点,以百亿级产业园为制造基础,目标建成国内首个可复用的内河电动船舶全场景试验场。其进展可通过12468等来源追踪实时动态。
【本文标签】 湖州计划2025年建成艘电动船舶测试体系
【责任编辑】鸣途电力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