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浙江海洋大学(浙海大)研发的全国产化船舱气体检测系统及其核心技术TurMass™通信技术,结合搜索结果分析如下:
🔍 一、技术背景与痛点
行业挑战:船舱密闭空间因多层钢板屏蔽无线信号,传统进口系统(如挪威Kongsberg、德国Dräger)依赖美国LoRa技术,存在部署成本高、安全性低、信号穿透弱等问题
国产化需求:为打破技术垄断,浙海大海天智能物联网实验室于2023年启动研发,核心目标是实现完全自主可控的通信技术
🛠️ 二、TurMass™通信技术的核心突破
性能优势:
穿透能力:基于5G大规模天线与极化码技术,可穿透30厘米厚钢板,极限通信距离达80公里
传输效率:相比LoRa,带宽相同时容量提升近百倍,速率提升6倍,数据安全更强
低延迟:多级中继后延迟秒,支持实时监测
国产化设计:从芯片到协议栈完全自主可控,兼容国产芯片,终端功耗降低40%
⚙️ 三、气体检测系统的创新应用
多气体同步监测:
终端传感器支持丙烷、硫化氢、一氧化碳等危险气体同步检测,集成自适应滤波算法实时解析浓度
三层中继架构:
通过多级中继组网(如机舱→甲板→驾驶室→网关),突破金属屏障,实现100%数据传输成功率(实测直径80米钢质油罐)
可视化平台:
数据经4G传输至岸基监控中心,通过大屏每5秒更新一次,实现风险实时预警
🚢 四、实测成果与产业化进展
成功案例:
浙渔科2科考船测试(2025年3月):穿透多层舱壁,20小时连续运行稳定
长宏船舶修造公司演示(2025年5月):联合舟山职能部门推进场景落地
市场化潜力:
单点部署成本大幅低于国外产品,正寻求与舟山船企、供油企业合作定制化部署
💡 五、意义与未来方向
安全革新:解决密闭空间爆燃风险,提升作业安全等级
国产替代:打破高端船舶监测领域海外垄断,推动产业链自主化
技术扩展:TurMass™已应用于智慧海洋水质监测等场景,潜力持续释放
💎 总结
浙海大基于TurMass™的船舱气体检测系统,以穿透力强、低延迟、高安全、低成本四大优势,为船舶工业提供了国产化标杆方案。下一步需加速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迈向规模化应用
注:更多技术细节可参考38,产业化进展见
【本文标签】 浙海大TurMass通信技术助力船舱气体检测系统研发
【责任编辑】鸣途电力编辑部